广东华侨博物馆获捐百余(件)套华侨藏品资料
省藏协向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无偿捐赠文物
粤藏协向南粤先贤馆捐赠藏品仪式在穗举行
协会军品专委会举行2019年第一次活动日
金田股票纸钞
 
 
 
<< 当前所在位置:第一章 华侨文献 >>
 
 

        民国早期华侨史料:从华侨华人的历史看,可以说是:别园过埠新旧两重天。广东籍华侨华人先辈的历史是从一个“漂”字开始的,广东人大规模移居海外先是早期的出洋经商和出洋做工,后来就有大规模出国团聚、继承财产和出洋留学定居等类型“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广东人……”一个多世纪以来,2000多万广东籍乡亲以各种方式飘洋出海到异国他乡创业谋生,历经艰辛打拼,造出一个遍布世界各地的“海外广东”。 如今位于广东澄海北部的樟林古港,就是19世纪中粤闽华侨漂洋出海的重要港口。在这里,当年满载先辈漂行于太平洋各国的“三桅大眼船”沉淀了万千故事。从那时开始,形成广东的三次出国高潮。

        第一次出国潮:背井离乡挖金矿修铁路 出洋谋生卖猪仔签契约。据记载,早期广东人移居海外,除有对外通商的地理优势外,更直接的原因是国内无法生存,被迫出洋谋生。东南亚是广东人最早的主要移居地,当时人们将移居到东南亚称为“下南洋”。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广东不少人背井离乡出洋谋生,时值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先后发现金矿兴修铁路,西方殖民者为开发殖民地和本国资源,各国纷纷在广州、香港汕头等地设馆“招工”,于是乎也就有了大批广东人被“卖猪仔”贩运出洋的悲惨故事。后来,美洲、大洋洲各国限制华工入境。但这时广东南番顺和四邑一带仍有大批人通过买“美籍民纸(出生纸)”冒名顶替出国。各种类型的“契约华工”成了早期国人大规模飘洋出国的重要渠道。金山伯,是早年广东人对华侨的俗称。当时华工多前往美国旧金山等地做苦力讨活,若能回国,都尽量以积蓄接济国内贫困亲友。“金山客”的称谓,折射了当年华侨的艰辛,也反映了他们与海内的物质关系。“番屏若是真好赚,许多人去几回还。都是家乡环境逼,只着出门渡难关。”这首流传粤闽的留洋民谣,道出了出国谋生的艰难。在澳大利亚亚拉腊市淘金地铜像的碑文中有这样的一段话:“我们向阿拉雷特市(今亚拉腊市)的创建者致以崇高的敬意。1857年,一支700人的中国淘金队伍,从中国珠江流域南部的广东四邑地区出发,4月抵达澳大利亚国。他们用扁担挑着全部财产,头戴苦力帽,辫子盘在头顶…… ” 碑文上刻的是华工的血和泪。这段时间出国的契约华工约有300万人。广东各口岸出去的七成以上。

        这里值得一提的一个人物是容闳。他是广东省香山县南屏镇(今珠海市)人,家境贫寒,幼年在澳门教会学习,1847年至1854年间在美国耶鲁大学深造,是第一个中国留美毕业生。容闳提出计划,希望国家能选派学生留美,在军事科学、造船业与工程学等方面深造后回国服务,协助建设铁路,发展电报、现代采矿业与成立军事工业。当时,曾国藩与李鸿章都极力支持。在容闳的极力推动下,清朝成立幼童出洋肆业局,选派学生出洋就读。当年计划每年选30名12岁到15岁之间的幼童赴美,四年共120名,留学期限为15年。容闳则被任命为“选带幼童出洋肄业局”副监督,他负责招选了第一批幼童。1872年8月11日,30名穿着长袍马褂、拖着辫子的中国男孩子在上海港登上一艘邮船,远渡重洋去美留学,其中有24名广东人。但这批学生太过洋化,引起清朝保守官员的不满,深恐学生将扬弃中国传统价值观,1881年就将留学生召回中国。其中,第一批学生中,广州人詹天佑后来成为中国第一位铁路工程师;珠海人唐绍仪,曾历任清政府多项官职,1912年袁世凯任临时大总统时为国务总理。到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中国被迫签订“辛丑条约”。 1908年,美国用“庚子赔款”中超出美方实际损失的部分,帮助中国办学,并资助中国学生赴美留学。而开始形成第二次出国高潮。

        第二次出国潮:庚子赔款酿就留学良机 躲避内乱纷纷举家移民第一批庚款留美学生共50人,除通晓国文、英文外,要身体强健,性情纯正,相貌完全,身家清白者才能参加留学考试。第二批庚款留美学生中,不少人学成后回国,其中鼎鼎有名的胡适、语言学家赵元任、气象学家竺可桢等都在其中。之后,从清末到民国时期,由吴敬恒、蔡元培等人组成的“留法俭学会”,也组织中国青年赴法,以工求学。并培养出了一批中国革命的先驱者,其中有周恩来、邓小平等。世界级建筑大师、美籍华人贝聿铭就是许多从学生转变移民的显著例子。他1917年生于广州,在香港度过了童年,1935年到美国留学攻读建筑专业。由于抗日战争,他在哈佛继续深造。1955年,他入籍成为美国公民。在这个时期,为躲避纷扰不断的内战和日本人的入侵而出国成了广东人移居海外的原由。此时,早期飘洋过海做工的单身男性,经过奋斗赎回自由身,在小有积蓄后将广东家乡的妻儿老小接出国。这便出现了同宗同族同村连锁移民。还有一些较特殊的,如上世纪40年代中后期,侨乡台山、开平等地一批旅居美国的男青年应征入伍,被派到外国(主要是欧洲战场)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战期间,应征入伍的华侨美军约有2万人,派到中国战场的美军中,就有1000名华侨。这批战后定居美国,然后又回到家乡的华裔男青年被称作“出国兵”。战后,幸存者退伍复员回到美国,美政府给予他们优惠待遇。其中之一,是允许他们返回家乡娶妻后,即可携妻赴美定居。在1946年至1947年,不少旅居美国的“出国兵”回乡娶妻。由于“出国兵”婚后即可携妻同行返回美国,谈婚者纷纷上门,踏破门槛,掀起一股嫁“出国兵”之风。美国华盛顿州州长骆家辉的父亲骆荣硕先生,就是一名“出国兵”。清末开始的这股广东人举家移民的历史一直持续到1949年。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欢迎加入微信交流
 
地址:广州市花地湾古玩城三楼3E02
华侨华人历史文献档案馆 版权所有
CHN :(86)13660428055  Email :297780561@qq.com
您是第 10335641 位访客  最高日 10476 位访客  粤ICP备0810787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