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华侨博物馆获捐百余(件)套华侨藏品资料
省藏协向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无偿捐赠文物
粤藏协向南粤先贤馆捐赠藏品仪式在穗举行
协会军品专委会举行2019年第一次活动日
文献学堂
 
 
 
<< 当前所在位置:第一章 华侨文献 >>
 
 

        马来亚入境处发出(两年内)的入境执照   

         一、(一百年来马来西亚华社所走过的道路)变革的动力与方向 --- 近100年来马来西亚华计经历巨大的变成从缓变到突变从小变到巨变、这100年来跨越两个重大世纪即从20世纪初到21世纪初。马华社会从一个殖民地的移民社会演变为一个独立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一个保守和内向的移民社会值变为一个现代化速变的地球村。这种变革是进步和惊人的。我们可以从历史角度来考察这变革的动力和方向。马来西亚华社变带的主要动力来自两方面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内在因素包括马华社会的分化与整合方言群内部的冲突与竞争;华语与英语群的分化与竞争;政治团体的冲突与组合以及经济和社会力量的冲突。外在因素显得更为复杂,这包括种族的利益冲突,马来西亚及东南亚政治变动的冲击中国政治的冲击。经济环球化的冲击,以及高科技发展和资讯革命的冲击。34年前,当马华社会受到 5.13事件震撼时,它的发展方向晦暗不明 许多华人抱着悲观的态度,确实对他们和他们子孙在马来西亚的前途失去信心。不少华人萌起再移民的念头。希望他们的子女能够移民到西方国家,或者回归到华人较多的地区居住,这包括台湾和香港等地。20世纪70年代,马来西亚华社在新经济政策下感到压力重重前途茫茫,但在困苦艰难的环境下。华社又显出巨大的生命力。力求团结和突破困境。除经济和政治的压力外.华文教育的处境也是四面楚歌,但顽强的生命力和自力更生的精神鼓励和鞭策着华社勇往直前。

        在重重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的压力下.马华社会为厂生存和前途而搏斗.终于挨过艰苦的岁月,云开日出找出新方向。这新方向的找得主要受到马来西亚政治的变动和亚洲的经济变革所影响。第一,80年代末马来西亚政治力量的重组有利于华人社会,巫统的分裂缓和政府对华社所施的压力;第二,20世纪70年代亚洲四小龙的兴起以及80年代中国经济力量的勃兴给马来西亚华社带来新契机。作为四小龙之首的台湾70年代后经济力量的快速发展给马来西亚华人制造新的经济机会、台湾工商界人士在马投资设厂,部分改变马政府对华社和华文的看法,解除它对华文的偏见。接着,中国的开放和商业机会改变马政府对华社和华文的态度。在此之前,政府一向把华文和政治挂钩,认为华校是左派反政府份子的温床。那就是把华文当作一种具有浓厚政治色彩的语言来看待。但80年代后,华文在亚洲的商业有很大的利用价值,所以对华文的恐怖渐为解除。同时,政府对华社的态度也改变了认为华社的经济力量和专业智识是国家的重要财富,而那些受华文教育及熟悉中国和台湾情况的马来西亚人可以作为开拓这两地区市场的先锋、90年代,马来西亚华社更受到环球化及科技资讯革命的冲击迈步向前,这使政府了解知识与科技对马来西亚的繁荣与建国的重要,因而对华社的态度与政策大有改变。这些内在和外在因素的变化不断地冲击着华社,并决定华社以后应走的道路。

        二、1903年的马来西亚华人社会 --- 1903年的马来西亚华人社会基本上沿袭十九世纪下半叶移民社会的特征,那就是极端的保守,尽量保存传统的文化与习俗。这种特征的形成有三大原因:第一,华族移民社会的意识形态受到经济活动所决定。他们从事商业、矿业和农业的活动主要限于几个重要的据点,如通商口岸、主要矿区和重要农耕地。他们之间少有往来,虽然当时已有会馆和宗亲会的存在,但这些组织侧重照顾方言群与血缘群的利益,一个共存共荣的华社井不存在。第二,大部份华族移民深受传统风俗习惯所影响。除了沿袭中国传统节日外,二祭祀祖先和光宗耀祖的观念非常强烈。举个例子来说, 1897年3月下旬的清明节吉隆玻的陈氏宗祠就发动陈姓族人300余人到陈氏坟山拜祭,一时车水马龙,道路为之阻塞而这举止深受称赞。这传统习俗除了受华社所认同外,也受到殖民地政府的认可。当时马来亚的殖民地政府采取对各族分治的政策,不仅不干涉他们的风俗习惯同时在司法上也给予承认。如 1892年比(左加口)呖的代理政务司指令比(左加口)境内的县长们,要他们承认有关华人的婚嫁、纳妾、收养子女和财产继承等传统习俗、第三马来亚华社作为英届马来亚的一部份也深受清政府所提倡的忠君爱国思想所影响。通过新加坡清总领事及镇城清副领事的努力这传统思想笼罩著华族移民社会。1903年的马华社会也保持移民社会的不稳定性因为大部分的华人都属于移民他们来马来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生活.希望多赚一些钱来维持在中国的父母和妻儿,很多人没有定居的打算。他们大多数是单身汉.在马来亚没有建立家庭 这种不稳定性影响马华社会的平稳发展。

        三、战前马华社会的演变 --- 从1904年到1942年初日军占领英属马来亚的38年间马华社会进人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它巴经从一个保守和散漫的社会演变为较团结和进步的社会具有现代社会的雏形、这种变化是由几个因素造成。首先.马华社会像其他海外华人社会一样。深受中国政治的影响。十九世纪未兴起的改良和革命运动.已从中国搬到海外华人社会。而英属马来亚的华人社会。由于人数比其他海外华社较多,所以成为康有为和孙中山寻求支持的对象。 1904年到1912年间改良派和革命党人在新马地区建立许多基地,并创办许多华人报刊。鼓吹他们的主义给华社带来极大的冲击。改良和革命思想的宣传不仅使马华社会与祖国的关系更形密切更重要的是灌输一个中国的思想 即一个新兴和进步国家的形象、这新兴国家作为他们效忠的对象,而超越传统地缘和血缘的界线。英属马来亚华人对这新兴中国的情怀表现在多次反日本侵略中国的运动上。第二这阶段的马华经济,表现出结构的多元化和现代化。这阶段见证了传统港口贸易的现代化。并由它衍伸出来的金融服务业如银行等的创办。华资银行突破了外资银行的垄断,纷纷在贸易港口、矿区和市镇设立,使华族商业的进行更加方便快速,传统华人经营的商品农作物如胡椒、甘密等渐被新兴的树胶业所取代。这树胶具有日渐扩大的国际市场.成为华社的一项重要的商品作物、这阶段也见证了制造业的发展,树胶加工及日用品的制造给马华社会增添一项重要的经济来源。

        第三,教育与文化的进展。清朝末年的教育改革直接影响东南亚华文教育的进展。1904年5月,东南亚地区的首间新式华文学堂二中华学堂在槟城建立它开了现代马来亚华文教育的先河。接着,多所新式的华文学堂在新加坡和吉隆改等地建立。 民国时期(1912-1949),由于马华社会与中国政治的富切关系,民国政府的教育政策更深深地影响现代马华教育的发展从新式学堂改变为现代化的小学:从小学发展到初中和高中,使马华教育发展成为一个有组织的教学系统、这些现代化的小学.初中和高中保留许多中华文化的精华。同时,华文教育的发展直接提高华族人口的识字率,把马华社会从一个较落后和较愚昧的社会推向一个较文明和进步的社会。随着教育的普遍和识字率的提高,华文报刊在这时期也大量在新加坡和马来亚出版,丰富了马华社会的精神生活。这个时期,马华文化也深受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影响。1919年著名的五四运动改变了近代中国的面貌,它也间接引发和刺激马来亚华文文学的进展而马华文学最终发展成为一股具有本地特色的中华文化交流。中国的新义化运动不仅刺激马华文学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新观念如自由平等,改善和提高妇女的社会地位。”在这个时间,作为马华社会骨干的会馆和宗亲会因为环境的变迁及新观念的影响.他们也在改变功能和方向。当然,照顾乡亲和宗亲的传统功能还是重要的但在倡办学校和提倡文化方面也作了很人的努力。翻开193O年代雪兰莪福建会馆的议事记录不难发现提倡教育是会馆的一项重要功能。1939年7月,该会馆创办吉隆玻著名的中华中学。  这个时期,一个新式的社会组织出现那就是校友会、自1912年民国创立以后。马来亚华校开始废除方言隔阂.这使到校友会突破方言群的藩离.间接促使方言群之间的团结、1930年代新加坡最少有10间校友会,而槟城有13间。因为校友会拥有新的和进步的形象并组织许多健康的文娱活动,所以能够吸引不少年青人参加。据统计,1930年代新加坡的10个校友会大约有2000名会员。  

        四、日治时期至独立前的马华社会( 1042—1057) 这段时期马华社会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最初华社遭到日军的蹂躏.3年8个月过着暗无天日的日子、战后到独立前夕,东亚及东南亚政治激变给马华社会带来巨大的冲击。从而促使华社随着时代而变革。自1942年初新加坡’的沦陷到1945年8月日本投降的3年零8个月。马华社会遭受到空前的浩劫。日军在占领马来亚的过程中残杀许多抗日分子那些被怀疑曾经参与筹款投已中国的华人领袖大多被捕杀。少部分令袖逃亡海外,如著名的抗日救亡领袖陈嘉庚逃亡荷属乐比厦,万得幸免,”日治时期,马来亚华人在日本军国主义的铁蹄下呻吟。马华社会遭到空前的破坏。在经济上,华人被迫交纳奉纳金巨款,以赎华人在战前支持抗日之罪华社因而元气大伤。加之战乱时工商业务萧条许多生产事业停顿华人失业者众多,生活痕苦不堪。在文化教育方面.日军的占领使多数华校关闭,仅存的华校被迫取消校名,并以日语取代华语为主要之媒介语。同时,勒令师生每日上课前朝东深鞠躬向天皇致敬。在这慌马乱时期,用于维系华社的传统价值也受到破坏,一些人为了个人利益,不惜出卖朋友亲戚,或出卖民族的利益,有些妇女也因生活压迫而出卖身体。 

        从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到 1957年月独立前夕,马华社会受到巨大冲击而变革。这12年间,东南亚和东亚政治局势的激变对华社有着深远的影响。这可分成三个层面来分析;第一,战后东南亚政治风云变荡,民族主义抬头,作为殖民地宗主国的英、法、荷、美等国受到局势的影响而进人一个“撤除殖民地”(Decolonization)的时代,这对马来亚政治有很大的影响;第二、1949年共产党在中国大陆建立政权及国民党迁移到台湾对马华社会有很大影响第三,战后华人政治认同的变化和本地政治意识的抬头开创了一个新局面。首先,第二次大战时日本南侵,占领了许多欧人的殖民地,这包括法属的中南半岛(越南、柬埔寨和老挝)、英属马来亚和缅甸,及荷属东印度等。日军大败法、英、荷军队击败传统的所谓“白人优越感”的神话,这间接导致东南亚民族主义的勃兴。战后,东南亚的欧人殖民地纷纷要求独立。胡志明领导的越共和苏卡诺领导的印尼民族主义运动更采取武装斗争向法、荷殖民地政权挑战。在这新世界潮流的冲击下。英国殖民地政府逐步以和平协商手段让缅甸和马来亚独立。马来亚的独立运动直接影响马华社会,给华人带来巨大的挑战。第二,毛泽东领导的共产党在内战中击败国民党军队,于1949年10月1日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而溃败的国民党军队随着蒋介石迁移到台湾,造成中国长期分裂的局面、一方面共产党在大陆的胜利促使东南亚政府限制由大陆来的华籍移民.切断马华社会与中国的密切关系;另一方面台湾和新中国对东南亚华人继续下断以招来政策鼓励华侨投资台湾或大陆,这阻碍马华社会本地意识的发展。

        第三,战后初期(1945-1949)马华社会面对严峻的政治挑战。首先,英殖民地政府重新控制英属马来亚,并于1946年1月提出宪政改革以巩固其统治。英殖民地政府有鉴于战前英属马来亚行政区混乱,不易收到臂掌之效,所以提出设立马来亚联邦。  (Malavan)  即把以前的马来联邦(Federaled Malay Stare 、马来属邦(Non Federated Malay States)和海峡殖民地(straits Settle-ments)中的麻六甲和滨城联合起来组成新的马来亚联邦。 在这新的政体中所有的成年居民都可以拥有公民权、这新概念的提出遭到新兴的马来精英份于和马来统治者的反对而改为马来亚联合邦(Federation ot Meaya),并于 1948年1月置布成立。在新的政体中华人拥有公民权的权力受到限制,这对马来亚华社长远的利益有很大的损害。第二.以华人为主的马来亚抗日军与英殖民地政府原在日军占领时期衷诚合作,但战后政治势力安排的谈判破裂,抗日军于1948年重返森林与政府作战。英政府宣布该组织非法。并宣布马来亚进入紧急状态。为仅得对抗胜利,殖民地政府把大部分乡村地区的华人驱散,并把他们聚集在新设立的新村加以控制以切断他们对抗日军的接经。由于抗日军的反叛,英殖民地政府对花人的忠诚不加信任。第三,1946年中国内载爆发,它间接引发华社内部亲国民党人士及亲共左派人士的对抗这大大影响华社的团结,同时也蒙蔽华社的政治视线。

        这些因素固然对华社不利,但华社中的一小部分子,即海峡侨生华人,开始推动本地政治意识的成长。这批海峡侨生华人.因为深受英国和本地文化的影响,少有与中国认同.在政治上他们一向效忠英国。战后东南亚和马来亚政治变化迅速,他们了解英国殖民地政府将渐渐退出东南亚的政治舞台,为了要保护自身以及华人在马来亚的权益,他们很快的组织起来,在陈祯禄的领导下积极争取华人的权利。在英国殖民地政府要改变英属马来亚的政体时他们曾向当局提呈意见,但不被接受。1949年2月17日,一个代表本地华人利益的政党马华公会,正式在吉隆玻宣告成立。这标志著华社本地政治意识的抬头,而通过马华公会的组织和宣传,华社的本地意识也在逐渐提高。’同年10月,中国内乱结束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大陆成立,而以蒋介石代表的国民党政权撤退到台湾。中国政治局势的激急变化弱化了马来亚华社对中国的向心力,使得更多的马来亚华人改变他们的国家认同,加强本地政治意识的成长。

        1950年代,马来亚华社的本地政治意识更加强化,许多华人都愿意永久定居在马来亚,而把它当作第二故乡。这新浪潮的高涨是受到两个内在和外在因素所促成。第一,1950年9月,新加坡立法议会提出回境签证的新条例,规定持有居留证的外侨。离境后要重返新马必须要领取签证。而签证的有效日期只限三个月。该条例在10月起实施,而马来亚联合邦也实施同样条例。”’新条例给新马华人带来诸多不便;尤其是出外经商、游历或求学等。虽然,新马华社提出强烈抗议,但终归无效。在这新条例下,只有持有英籍民或当地公民权者方能免除申请回境签证的麻烦。这新条例大大刺激新马华人积极申请公民权第二,1950年代大陆共产党政府推行一连串激进的政治运动,如50年代初期的土地改革、三反五反及后期的农业集体化等。这些运动直接影响广东和福建的侨乡,许多侨眷被牵连。这激进的农村革命使海外华人裹足不前降低他们投资和发展侨乡的热忱。同时也消除他们的落叶归根回乡养老的传统观念、这种激变使许多华人改变他们对马来亚的看法,井愿意长久定居下来。除此而外,代表马华社会权益的马华公会在1952年与代表马来精英份子的巫统掺手作组成联盟后来代表印度人的印度国大党也加人、这代表三大民族联合的政党可以协调种族的利益和冲突,它积极参加选举,获得决定性的胜利、联盟政党在东姑鸭都拉曼的领导下,更积极争取独立。这个新的政治局面给马华社会带来新方向,而许多华人也极力支持此独立运动,希望通过独立可以保障华社应得的利益。

        五、独立后初期的马华社会(1957~1968)--- 1957年8月31日马来亚宣告独立,大部分的马来亚华人,像其他民族人士一样,都期待这一天的到来。他们都希望独立后的生活能过得更好华人的经济、政治、教育和文化的权益能够得到保障、刚独立后,作为照顾三大民族利益的联盟政府.发奋图强,在经济制度方面作出改革。并采取自由开放的经济政策。在开明的马来领袖东姑鸭都拉曼的领导下,华人的经济利益受到照顾。在联盟政府内阁中,重要的经济阁位如财政部长和工商部长都由华人担任、在这个时期华人的工商业发展也受到政府的支持和鼓励。但这个时期内.马华社会却受到语文教育问题的激烈衡挚。独立前,为了表示马来亚各民族都团结一致支持独立,华社对争取华文为官方语文问题暂时让步,让联盟政府更有勒地争取马来亚独立。但独立后不久.联盟政府在最终要建立一个国家语文马来文的政策,诱迫华文中学改制为国民型中学,全面接受政府的津贴。大部份的华文中学(70间中的54间)接受改制,只有16间拒绝津贴而宣布为独立中学接著.联盟政府于1960年8月4日公布" 达立报告书’,取消原有政府主办的华文初中会考及科学考试,而中学所有的公共考试R能以国语〔马来文〕或英语为媒介,同时又宣布独立的中学虽不接受政府津贴。但须受政府教育条例的限制。”政府对华文教育的政策引起华社的极端不满。因此这语文教育问题成为尖锐的政治问题。这问题导致广大受华文教育者与马华公会的冲突,它也间接导致马华公会内部分裂及派系斗争。

        这时期也见证了马华社会政治醒觉的提高.政治行动的分化。这时期的争取公民权运动大大提高华人的政治醒觉,华人开始了解做为民主国家的主人翁。有权力也有义务参加政治活动,这样才可以维护公民应享的权利。由于马来西亚于1963年成立,新加坡冉度成为马来西亚组成的一部份,新加坡的执政党二一人民行动党,在李光耀的领导下有意要扩张它的势力到马来西亚各地,所以开始提倡‘马来西亚人的马来西亚’的口号。强调马来西亚是一个多元种族的国家,它不属于任何一个种族。这个新概念影响不少非马来人对国家的态度,也刺激华人的政治醒觉。人民行动党在马来半岛设立支部(后改名为民主行动党)以争取半岛华人的选票。与此同时,由于马华公会内部分裂,由林苍佑等退党人士另组民政党。该党虽标榜不分种族.但民政党的语文教育政策颇受~些华教人士的支持。这两个新政党的成立削弱了马华公会的力量华社也因为马华公会的一些受英文教育的领抽对华文教育争取不力而感到失望,许多转而支持这两个新政党。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欢迎加入微信交流
 
地址:广州市花地湾古玩城三楼3E02
华侨华人历史文献档案馆 版权所有
CHN :(86)13660428055  Email :297780561@qq.com
您是第 10460530 位访客  最高日 10476 位访客  粤ICP备08107876号-1